羽毛球拍线的结构包括两个基本的组成部分,即线芯与线衣。线芯承受拉力提供弹性,线衣包裹线芯,从外侧防止磨损,并绝缘。一些羽毛球拍线会在外面增加一种涂层,调整某些性能。假如用人体组织来做类比,线芯相当于肌肉,线衣相当于皮肤,涂层相当于皮脂。讨论羽毛球拍线性能的底线,要结合羽毛球拍线的各个组成部分来谈。
线芯(内丝)的底线:耐打与保磅
线芯可谓是一条羽毛球拍线的“内涵”,是羽毛球拍线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它的性能权重,模糊的说法是:羽毛球拍线的十分性能中,七分线芯,三分线衣(或二分线衣,一分涂层)。同时,因为线芯的性能不容易被直观地观察到,所以容易成为“绣花枕头”里面的劣质枕芯。
底线一:耐打
耐打的标准是击打时间。断线时间不一定,有可能几拍就断,也有可能很长时间都不断。很快就断,可能是刚好打到框边的线。很长时间不断的话,我都是自己主动去换线,训练时大概一周会换一次线;比赛时基本打5场球就会换线,超过这个时间,线就算不断也已经跑磅,很松,打起来感觉很不好。
某业余爱好者(一周打2-3次球,一次2小时,正常频率,业余5级水平左右,穿线为中高磅24-25磅):
正常来说,平均一条线的寿命差不多是一个月时间左右,使用耐打线会稍长一点。但要是羽毛球拍线2个月不断,我也会自己剪了重拉。因为我觉得,线用了这么长时间,本钱已经收回来了,就不想再委屈自己打击球松垮、声音发闷的球拍了。使用细线的时候,经常用不到半个月就断了。后来发现这类细线很挑穿线师与穿线机,有些人穿的线就能打长一点时间,也有些人穿的线甚至只能打几拍。冬天不敢穿线太高磅,穿线师跟我说过,热胀冷缩会影响羽毛球拍线寿命。但我认为,冷热是其次,干燥才是更重要的外界因素,比如夏天的汽车后车厢的环境,就很要球拍羽毛球拍线的命。
从打球者的实际使用过程、感受来看,羽毛球拍线耐用的底线是浮动的而非绝对的,既有自然磨损因素,也有人为干预、终结羽毛球拍线寿命的原因。
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是,经常在一起打球的人,羽毛球拍线寿命基本上差不多,也许因为活动时间、水平与击球频率都比较接近。所以你可以多看看经常跟自己打球的人的羽毛球拍线寿命长短,以修正底线认知。
底线二:保磅
不能拉完线或者打一两次后,线床就弹性尽失,击球松垮无力。
从前面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有一些羽毛球拍线还没有被打断,就在半途被人为剪断。之所以要剪断羽毛球拍线,是因为如果羽毛球拍线不保磅,没有了弹性这个“灵魂”,它的外观再怎么完整也是虚有其表,人们只能一剪为快。
保磅是通俗的说法,更标准的说法是抗拉延。玩过捏面人的朋友可以想象一下,面丝拉出来后,长度会马上定型在那里,不会像橡皮筋一样拉完还回弹,这与掉磅现象有点相似。这种不易被定型的弹性形变属性,就是抗拉延(保磅)能力。保磅性能好,就是线被拉伸后不会失去弹性形变的能力。
羽毛球拍线的级别高低,基本上体现的是耐打与保磅的兼顾程度。兼顾面越大,羽毛球拍线越高级。低端羽毛球拍线的性能底线,仅能要求或者耐打,或者保磅,两者只能取其一。也即耐打与保磅成反比例关系,此消彼长,无法兼得。
线衣(侧丝)的底线:致密
以前一些老羽毛球拍线的表层直接使用类似胶原物质的保护膜来做线衣,现在已经很少见。现在羽毛球拍线的线衣基本上都是用特殊的尼龙纤维做侧丝,以单层或者多层的方式缠绕并包裹线芯,让线芯绝缘于外界,防止线芯受到侧向的磨损。
这种结构和电线相似,电线里面的铜丝导电,外面的胶衣绝缘防磨,好的电线胶衣里面还有一层电磁隔绝层。线芯就类似于铜丝,不过线芯传导的不是电流而是拉力。线衣则类似于胶衣,绝缘外界,防止磨损。线衣多层缠绕,效果就类似增加电磁隔绝层的附加功能。这种结构,使得线衣具有基本的致密性。
平时我们说羽毛球拍线打到“起毛”,即是指线衣已被磨损。曾经见过一些低级的羽毛球拍线,在手上折一下,或者绞两下,线衣马上解体成絮状。这种“出身未捷身先死”的所谓羽毛球拍线完全跌出了底线,好在还比较少见。
正常来说,线衣应该是打了一段时间后被磨掉的,而绝不能在穿线前或者穿线过程中就提前解体,否则“唇亡齿寒”。换句话说,线衣的性能底线应该是:正常的磨损不可避免,但应避免的是提前解体,否则就成了羽毛球拍线寿命的短板。
要保证这个底线,一方面需要厂商的生产技术来提供线衣足够的致密性,不要在手上揉捏几下,羽毛球拍线线衣就不行了;另一方面需要穿线师的技术保证,因为再致密的线衣,如果穿线过程中产生了打绞的现象,线衣也很容易因此而解体。
像工厂穿线法,将线预先全部编好在拍框上才开始拉,这种不规范的穿线方式造成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编线时造成的“拧麻花”现象无法像“边穿边拉”一样自然释放,反而会不断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线衣打绞提前解体。就像掰火腿肠,两边拧一下再拉开,外包装自然破开最为省事一样。羽毛球拍线“拧麻花”后再拉线的过程与此非常类似,应当避免。几乎所有的羽毛球拍线都耐拉,但不耐绞,一绞就花,一花就短命,所以这是穿线的一个重要底线。
涂层(表皮)的底线:天下无贼,天下无蜡
现在的羽毛球拍线,线芯与线衣基本上都是尼龙纤维等人造材料,有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味道。网羽毛球拍线领域则相反,既延续运用传统天然材料,如牛羊等动物的肠衣纤维,又不断探索聚酯、克维拉(kevlar)等尼龙之外的人造材料。
但在涂层方面,羽毛球拍线倒是看齐了网羽毛球拍线,“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既延用尼龙等传统材料,也使用氨化钛、纳米弹性树脂等新型材料,也有一些听起来更高科技的叠杯碳素纳米管复合物、液晶等物质。
有些人可能会问,树脂等还好说,纤维这东西怎么可能“涂”上去?其实这是翻译的问题。涂层的英文叫coating,这个单词的第一大词义是“涂层”,第二大词义是“表皮”。用特殊的纤维来做一层薄薄的表皮,这样会比较好理解。而纤维表皮也正是目前YONEX最新上市的号称最强控制性能的NBG99羽毛球拍线的涂层技术。
这一层薄薄的涂层(表皮)能带来多大的性能调整,不大好说,就好似不能要求往脸上抹一层化妆品的人因此而变聪明一样。对于“乱花渐入迷人眼”的新型涂层技术,最好还是悠着点来,姑且信之,但不必偏执。我也不建议对涂层设置什么性能底线,毕竟肉眼难以看出涂层的存在,它的底线只能设定为厂家诚信——只要你说有,就得真有这层涂层;只要你说性能被涂层调整了,那也应该实事求是。
当年,羽毛球拍线的表皮技术被认为是一项巨大的突破。上世纪80年代初期,国家队还只能用有点塑料味的羽毛球拍线,线外观非常光滑,出厂的时候为了保护羽毛球拍线还外加了一层蜡衣,导致非常容易走线。后来不断更新换代,才出现了现在尼龙线一统天下的局面。线衣技术也有所突破,能在很细的羽毛球拍线表面上做出越来越明显的磨砂效果。不过很可惜的是,仍然有一些穿线理念停留在旧时代的人,喜欢对羽毛球拍线打蜡后才上机穿线。
其实羽毛球拍线打蜡是类似的逆向体验的做法。工程师花了十几年才学会在很细的羽毛球拍线表面做出一层细腻的磨砂层,有效降低了羽毛球拍线移位,你一打蜡又把这来之不易的磨砂层给填平了。
蜡其实也可以算是“涂层”的一种。对老羽毛球拍线而言,蜡可以隔绝外界并防止磨损,可保护线衣。但新型羽毛球拍线的线衣致密性已经基本过关,此时的底线反而应改为:你若见到穿线工具台上放着蜡块,机台上面也有蜡末,可以“见而旋走”。
想要了解更多羽毛球拍线的详情资讯,欢迎关注文章《打羽毛球时获得爆发力的技巧》
本文由顺利线业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nli8.com/article-4-187.html